關于發布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發布時間:2006-08-07 來源:省科技廳各市科技局、省直有關單位:
為增強我國糧食生產科技支撐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四部委在“十五”基礎上繼續開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并重點支持我省“江淮中部(安徽)稻麥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課題。
按照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要求,經研究,省科技廳會同省農委、省財政廳、省糧食局在“十一五”期間,繼續開展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現制定了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申報指南,予以發布,請各市科技局、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要求,做好申報組織工作。
?
附件:1、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申報指南
????? 2、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申報須知
????? 3、安徽省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書
?
?
?????????????????????????????????????????????????????????????????????????二○○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1:
?
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申報指南
?
一、糧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分別在我省水稻、小麥主產區建設核心試驗區、示范區和輻射區,建立起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的糧食產業體系及其科技支撐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培育增強持續發展的糧食生產能力,并樹立樣板,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生產水平提高和產業化經營。
課題1? 沿淮地區單季中稻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2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單季中稻區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畝產675千克,平均畝增產100千克,或增幅20%,(比本項目區前三年平均,或比非項目區,下同)20%,平均畝增效135元;示范區畝產625千克;平均畝增產80千克,或增幅15 %,平均畝增效100元;超高產攻關田畝產700千克。
(2)整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堊白率和堊白等主要指標達到部頒二級優質米標準或國標三級米以上標準;
(3)研制出本地中稻因種制宜、節本高效、減災避災、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各1~2套。
課題2? 江淮東部地區單季中稻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2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單季中稻區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油菜茬畝產指標 700千克,平均畝增產110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50元;小麥茬畝產650千克,平均畝增產100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35元;示范區油菜茬 650千克,平均畝增產85千克,或增幅15%,平均畝增效110元;小麥茬600千克;平均畝增產80千克,或增幅15 %,平均畝增效100元;超高產攻關田油菜茬畝產750千克,小麥茬畝產700千克。
(2)整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堊白率和堊白等主要指標達到部頒二級優質米標準或國標三級米以上標準;
(3)研制出本地中稻因種制宜、節本高效、減災避災、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各1~2套;
課題3? 江淮中部地區單季中稻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2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單季中稻區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油菜茬畝產指標 675千克,平均畝增產95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50元;小麥茬畝產625千克,平均畝增產75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10元;示范區油菜茬 625千克,平均畝增產60千克,或增幅15%,平均畝增效90元;小麥茬600千克;平均畝增產60千克,或增幅15 %,平均畝增效90元;超高產攻關田油菜茬畝產750千克,小麥茬畝產700千克。
(2)研制出本地中稻因種制宜、節本高效、減災避災、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各1~2套;
課題4? 沿江江南地區雙季稻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1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雙季稻區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雙季稻畝產950千克,平均畝增產150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90元;示范區雙季稻畝產900千克,平均畝增產120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50元;超高產攻關田雙季稻畝產1150千克。
(2)晚稻品質指標達到部頒二級優質米標準;
(3)研制出本地雙季稻早晚稻品種搭配、操作性強、輕簡節本高效、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
課題5? 皖西山區綠色、有機稻米生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由具有生產綠色食品資質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基地負責實施,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1000畝,示范區5萬畝;
(2)本地綠色、有機水稻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綠色、有機水稻生產的生態控制技術研究;
(4)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達到綠色產品標準的水稻畝產500千克,示范區達到綠色產品標準的水稻畝產450千克;
(2)研制出達到綠色產品標準和有機產品標準的水稻生產技術標準(或綜合栽培技術規程)各1套;提出生產綠色稻米和有機稻米和加工技術標準1套;
(3)提出綠色、有機水稻生產的生態控制技術研究報告;
(4)綠色稻米和有機稻米產品及其生產基地通過認定,成規模生產綠色稻米,批量生產有機稻米,樹立產品品牌。
課題6? 淮北地區旱作茬小麥豐產優質技術集成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2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旱作茬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畝產550千克,平均畝增產90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20元;示范區畝產500千克,平均畝增產65千克,或增幅15%,平均畝增效90元;超高產攻關田畝產575千克;
(2)小麥品質主要指標達中筋或強筋優質麥標準;
(3)研制出本地旱作茬小麥高產優質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
課題7? 沿淮江淮地區水稻茬小麥豐產優質技術集成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2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水稻茬小麥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畝產425千克,平均畝增產60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10元;示范區畝產375千克,平均畝增產45千克,或增幅15%,平均畝增效70元;高產攻關田畝產475千克;
(2)小麥品質主要指標達中筋或弱筋優質麥標準;
(3)研制出本地水稻茬小麥高產穩產、輕簡節本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
課題8? 沿淮地區麥稻周年平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申報立項)
任務
(1)建設核心試驗區1000畝,示范區10萬畝,超高產攻關田10畝;
(2)本地小麥水稻兩熟平衡豐產優質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3)建立50個典型示范戶和20個非示范區農戶的技術經濟記載檔案。
目標
(1)核心試驗區小麥畝產425千克,中稻畝產625千克,平均兩熟畝增產125千克,或增幅20%,平均畝增效180元;示范區小麥畝產375千克,中稻畝產575千克;平均兩熟畝增產75千克,或增幅15 %,平均畝增效120元;超高產攻關田小麥450千克,中稻畝產675千克;
(2)小麥品質主要指標達中筋或弱筋優質麥標準,中稻整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堊白率和堊白等主要指標達到部頒二級優質米標準或國標三級米以上標準;
(3)研制出本地小麥水稻兩熟平衡增產、節本高效、減災避災的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各1~2套。
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在水稻、小麥主產區建立試驗研究基地,開展品種選用、高產栽培、節本增效、防災減災、養分管理、植物保護、農機應用等豐產優質共性關鍵技術體系的集成研究,解決一批水稻、小麥豐產優質的共性關鍵技術,為糧食生產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課題9? 單季中稻超高產關鍵技術研究(申報立項)
任務
針對現有超高產中稻產量高而不穩、稈高穗大易倒伏、前期繁茂后期早衰增產潛力難以發揮的弱點,重點研究:
(1)超高產中稻品種篩選及其高產機理、生產潛力研究;
(2)畝產800kg以上中稻超高產的群體質量動態指標及綜合栽培技術;
(3)中稻生長后期防倒、延衰、提高結實率技術及化控技術應用;
(4)中稻超高產與優質協同的栽培技術途徑。
目標
(1)篩選出具畝產800kg以上潛力,高產、穩產、優質、抗倒、延衰的中秈、中粳稻品種各1~2個;
(2)提出任務(1)、(2)、(3)、(4)的專題技術研究報告;
(3)研制出中稻超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4)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技術經濟指;
(5)研制或篩選出幾種穗期有效防倒延衰、提高結實率的創新型復配制劑新產品(配方)。
課題10? 水稻輕簡、節本、高效栽培新技術研究(申報立項)
任務
隨著農村務農青壯勞力的減少,輕型、高效栽培已成為我省水稻發展的大趨勢,必須進行創新研究,形成我省不同稻作區的輕簡標準化栽培模式,重點研究:
(1)不同茬口免耕稻持續高產、節本的機理和種植管理以及稻田生態健康管理技術;
(2)拋秧技術創新(包括無盤拋秧、機械拋秧等);
(3)直播稻高產、高效的種植管理技術及經濟效益。
目標
(1)提出任務(1)、(2)、(3)的專題技術研究報告;
(2)提出直播稻田高產、高效、無害、節本、防草、防病蟲綜合技術規程1套,無盤拋秧、機械拋秧及其配套栽培技術各1套,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3)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技術經濟指標,并作出技術經濟分析。
課題11? 中稻減災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研究(申報立項)
任務
針對安徽江淮丘陵稻區生產上存在著生產基礎脆弱,干旱、洪澇、高溫熱害、低溫冷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本區缺水易旱、地力水平低,種稻的比較效益低下等問題,重點研究:
(1)明確不同熟期和類型的當家組合,篩選適合本地區種植的早、中、遲熟中秈和優質抗病中粳品種(組合);
(2)水分高效利用機理與節水灌溉技術;
(3)干旱、熱害、低溫等逆境脅迫下中稻減災補償栽培技術。
目標
(1)篩選出高產與抗逆協同性好的早、中、遲熟中秈和優質抗病中粳品種(組合)各1~2個;
(2)提出任務(1)、(2)、(3)的專題技術研究報告;
(3)提出江淮丘陵中稻減災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提出干旱、熱害、低溫等災害應急技術預案各1~2套,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4)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產量效益指標,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災害年比對照田減損30%以上。
課題12? 淮北地區旱作茬小麥超高產關鍵技術研究(申報立項)
任務
針對我省淮北地區氣候條件及高產麥田土壤結構和養分狀況,研究淮北地區旱茬小麥畝產600公斤以上栽培技術,為我省小麥高產栽培提供技術儲備,重點研究:
(1)淮北地區超高產小麥株型研究與品種篩選;
(2)不同類型品種超高產的群體結構、莖蘗動態、產量要素構成及其調控技術;
(3)不同品質類型小麥品種超高產需肥規律與施肥技術;
(4)超高產小麥生育后期保健與防倒技術;
(5)小麥穩定超高產技術優化集成。
目標
(1)篩選出淮北地區超高產、穩產、優質小麥品種1~2個;
(2)提出任務(1)、(2)、(3)、(4)的專題技術研究報告;
(3)提出淮北旱作區小麥超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4)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產量效益指標。
課題13? 沿淮江淮地區水稻茬小麥高產穩產節本增效關鍵技術研究(申報立項)
任務
針對稻茬土壤質地粘重難以耕種、播種期較遲易受連陰雨或干旱天氣影響以及土壤肥力差低、灌溉條件差、勞力不足等問題,重點研究:
(1)篩選適宜沿淮、江淮地區水稻茬的穩產、高產小麥品種;
(2)稻茬小麥旋耕條播、耕翻撒播、撒播套種等不同輕簡耕種方法及其配套技術;
(3)小麥漬害、干旱、凍害、低溫冷害的預防及災后補救技術;
(4)沿淮江淮小麥水稻兩熟平衡高產高效綜合栽培技術體系。
目標
(1)篩選出適宜沿淮、江淮地區水稻茬的穩產、高產、抗穗發芽品種小麥品種2~3個;
(2)提出任務(1)、(2)、(3)的專題技術研究報告;
(3)研制出沿淮江淮稻茬小麥高產穩產節本增效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沿淮江淮小麥水稻兩熟豐產產高效技術規程1套,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提出沿淮、江淮地區漬害、低溫冷害、干旱、連陰雨、干熱風等主要災害的應急技術預案各1套;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4)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技術經濟指標,災害年比對照田減損30%以上。
課題14? 安徽水稻、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規律演變及防控技術研究(申報立項)
任務
由于氣候、糧食作物品種和耕作制度的變化,近年來我省小麥、水稻病蟲害發生和危害也發生了變化,加之社會對糧食產品質量和對環境保護的更高要求,糧食生產的安全管理成為重要問題,重點研究:
(1)水稻稻曲病、條紋葉枯病、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的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
(2)小麥紋枯病、赤霉病、條銹病和地下害蟲等的發生規律及防控技術;
(3)沿淮江淮地區麥田雜草綜合防除技術;
(4)水稻、小麥病蟲草害防除的高效安全藥劑(含種衣劑和浸種劑)研制和篩選;
(5)綜合控防新技術(含物理、化學、生物技術)。
目標
(1)提出任務(1)、(2)、(3)中小麥、水稻主要病蟲草害的發展規律、測報技術、防治指標和防治技術規程,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2)研制或篩選出水稻、小麥病蟲草害防除的高效安全新藥劑(含種衣劑和浸種劑);
(3)引進或研制出水稻、小麥病蟲草害綜合控防新技術(含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并應用驗證。
課題15? 安徽稻、麥高效生產條件下養分資源運籌研究(定向委托)
任務
針對安徽省稻麥產區土壤基礎肥力不高、土壤養分非均衡化、盲目施用化學肥料、有機肥料資源未能充分利用以及各種養分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重點研究:
(1)安徽稻、麥主產區土壤養分供應能力動態變化與調控技術;
(2)不同類型區水稻、小麥高效安全精確施肥技術;
(3)有機養分資源的農業應用與環境友好型生態施肥技術;
(4)糧食主產區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體系。
目標
(1)研制出水稻、小麥不同類型區高效安全施肥技術方案,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并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產量效益指標,化肥利用率提高8%~10%以上;
(2)提出不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還田技術、精制有機肥施用)方法和有機—無機肥料合理配施與高效利用技術方案;
(3)研制出稻、麥產區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規程1~2套;
(4)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課題16? 安徽稻麥生產農藝農機雙適應的關鍵技術研究(定向委托)
任務
針對我省稻麥產區農機應用現狀和小麥、水稻生產中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研究農機農藝雙適應的技術體系。
(1)淮北地區土壤耕作機械化技術對土壤性狀和小麥產量的影響及適宜技術參數;
(2)小麥耕種復式作業及其配套農藝技術;
(3)稻茬小麥淺旋耕機條播及其配套農藝技術;
(4)適宜水稻機械化插秧的標準化育秧技術及配套的農藝技術。
目標
(1)提出任務(1)、(2)、(3)、(4)的專題技術研究報告,并總結出農機化技術大面積應用的推廣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
(2)形成小麥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1~2套,水稻機械化插秧及其配套育秧、栽培技術規程1~2套,通過省級技術標準部門鑒定;取得成果1~2項,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發表論文5~8篇;
(3)在所在區域的核心試驗區和超高產攻關田示范推廣和驗證,達到相應技術經濟指標。
三、推廣輻射任務
在全省水稻、小麥主產區選擇典型縣(市、區)建立水稻、小麥豐產高效技術輻射區,有效組織農科教單位科技資源和地方農技推廣力量,創新糧食科技推廣組織方式、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實現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規模應用轉化,全面提升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樹立區域示范樣板,推動糧食作物產業帶建設。
課題17? 安徽稻麥豐產高效集成技術輻射(定向委托)
任務
(1)將在核心區、示范區完成配套集成和標準化的水稻、小麥豐產高效技術向我省水稻、小麥主產區推廣輻射。水稻輻射面積700萬畝,在沿淮、江淮中稻主產區20縣實施,小麥輻射面積300萬畝,在淮北、沿淮小麥主產區15縣實施;
(2)糧食豐產高效技術大規模推廣輻射的途徑、模式和機制研究;
(2)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宣傳工作。
目標
(1)水稻輻射區油菜茬畝產600千克,平均畝增產55千克,或增幅10 %,平均畝增效75元;小麥茬畝產550千克;平均畝增產50千克,或增幅10 %,平均畝增效70元;小麥輻射區旱茬麥畝產400千克,平均畝增產35千克,或增幅10%,平均畝增效45元;稻茬麥畝產350千克;平均畝增產30千克,或增幅10%,平均畝增效40元;
(2)提出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技術輻射工作總結;
(3)提出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技術輻射研究報告。
四、宏觀研究
面向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麥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于示范”課題的總體任務,開展安徽省糧食生產發展戰略、技術支撐體系等宏觀問題研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運行管理研究,技術經濟研究和后續發展可行性研究。
課題18? 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運行與管理研究(定向委托)
任務
(1)安徽省糧食豐產高效技術支撐體系研究;
(2)安徽省糧食生產區域發展戰略研究;
(3)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技術經濟評價;
(4)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運行管理研究;
(5)“十一五”二期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2009—2010年)可行性研究。
目標
(1)提出任務(1)、(2)、(3)、(4)、(5)專題研究報告;
(2)發表論文5~8篇。
附件2:
?
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申報須知
?
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簡稱“糧豐工程”,下同)在“十五”工作的基礎上,繼續以“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為宗旨,以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糧食生產科技進步為根本目標,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集成示范等工作,為我省糧食生產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1、“糧豐工程”由省科技廳會同省農委、省財政廳、省糧食局,開展總體設計、論證和組織實施,并按照省科技廳發布實施的有關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實行公開申報、專家評審和擇優定向委托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承擔單位。
2、“糧豐工程”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積極性和各自優勢,集成研究與示范,共同推動我省糧食持續增產和科技進步。
3、“糧豐工程”項目以水稻和小麥兩大糧食作物為主體,由“糧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示范”和“糧食豐產高效關鍵技術攻關”兩部分組成,各設若干專題。
4、糧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專題由縣(市、區)政府或國有大型農場申報,由政府或農場分管領導親任課題主持人并切實履行職責。示范縣要落實到具體執行單位、執行人和首席專家。
申報單位的條件和要求:
(1)必須在水稻、小麥主產區,具有良好的區域代表性;核心區、示范區基礎條件較好,交通方便,示范輻射作用強。
(2)領導重視,有糧食生產的良好業績和組織實施經驗,“十五”承擔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并完成任務較好的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
(3)技術力量較強,具備勝任課題規定任務的能力。
(4)有明確的課題實施方案,方案要落實到具體實施單位、實施地點,并責任到人;要有可操作性強,技術集成方案和保障的措施。
(5)設立首席專家并簽定聘任協議。首席專家必須由從事水稻或小麥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對當地情況熟悉,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擔任(市、縣一線專家優先),并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駐點從事技術指導工作;實施單位與首席專家和技術依托單位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原則上申報攻關課題的專家不再擔任示范縣或農場的首席專家。
(6)地方財政積極籌措經費,建立專戶管理,專款專用。
(7)與省級龍頭企業合作,開展訂單生產的申報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
5、糧食豐產高效關鍵技術攻關專題由省內專家組成課題組申報。
申報攻關課題主持人的條件和要求:
(1)省內從事水稻或小麥研究開發工作,具有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
(2)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良好科研業績以及較強的合作精神。
(3)每年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駐點從事課題研究工作;
(4)要有組成結構合理的課題組,具備相應研究條件,能勝任申報課題的研究任務。
(5)攻關課題組集中研究示范田必須設在相應的生態區域內進行,對地方糧食豐產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6)要有明確思路、技術路線和較具體試驗方案
6、課題周期2006-2008年,示范縣(農場)承擔單位計劃在16個左右,
7、實行公開申報方式,申報單位必須由所屬市科技局或所屬省直歸口管理部門的推薦,并將申報材料一式10份于2006年8月20日前統一報省政府政務中心省科技廳窗口。
8、申報材料一律由A4打印,申請材料由申報書、實施方案(集成示范)或技術方案(共性攻關)及相關附件(含附件目錄)3個材料組成。
申請書可直接從省科技廳網站上下載www.ahinfo.gov.cn.
實施方案內容包括示范縣(農場)水稻或小麥的生產狀況、集成研究與示范的內容、實施的地點和負責人、具體實施單位的基本情況、保障措施。
攻關技術方案內容包括思路、技術路線、較具體試驗方案及單位基本情況和結構合理的課題組。
9、聯系方式
聯系人:李靜 (省科技廳)?? 聯系電話:0551-2678648
?????? ?汪業梅(省政務中心省科技廳窗口)0551-2866635
地? 點:合肥市宣城路103號省政務中心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