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申報2006年度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的通知(急件)
發布時間:2006-08-15 來源:省科技廳各市科技局、省直有關廳(局)、各高校、中央駐皖及省屬科研院所、有關企業:
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是支持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區域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對于支持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參加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國際學術組織,促進我國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組織好2006年度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現將科技部《關于組織申報2006年度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的通知》的主要內容和我省各單位申報項目的要求一并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緊密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調研和需求調查的基礎上,編制了《國際科技合作計劃2006年度申報指南》(以下簡稱《申報指南(2006)》),在《申報指南(2006)》確定的支持范圍內,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有關部門、地方和單位組織申報項目,有目的、有計劃地支持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
二、支持重點
1、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2、執行我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或組織簽署的雙邊或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中的重大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項目。
3、鼓勵我國科研單位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一流科技人才開展國際合作,重點支持促進“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合作項目。
4、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或大學聯合申報項目,重點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項目。
三、申報要求
1、國際合作項目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為主要內容,不支持軟課題研究、產業化和基礎建設類項目,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理由充分。
2、中外合作雙方具備較好的合作基礎。
3、中方項目承擔單位具有相應的項目自籌資金,外方合作單位具有相應的項目技術、資金、設備等科技資源投入。優先支持地方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供匹配資金的項目。
4、一般項目采取一次性資助方式,支持額度為100萬以下,重大項目采取滾動支持方式。項目實施周期一般不得超過三年。
四、組織申報
1、申報項目必須符合《申報指南(2006)》確定的支持領域及合作重點,否則無效。
2、已獲得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金資助的項目負責人,須在已立項項目通過驗收后才能申請新的項目。
3、由于今年項目采取限額申報(安徽省限報3項),8月30日為科技部項目申報截止日。為保證項目質量,請我省項目申報單位先將項目名稱、合作國別、項目主要內容以及所屬合作重點領域等電子版發至[email protected](預申報),待我廳初審符合要求后,再按照《申報指南(2006)》規定的方法網上正式申報及報送材料,預申報截止時間為8月20日。
五、申報材料
1、正式申報需同時上報《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申請書》(包括由外方填寫英文附表)和《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經費預算書》,表格可在互聯網上下載,供填報參考。要求在網上填報、打印申請書(申報程序詳見《申報指南(2006)》,發送電子郵件無效)。
2、已簽署的項目合作協議書復印件。
3、列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項目的立項通知書(復印件),或曾獲科技部、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政府支持的項目立項通知書(復印件)。
以上書面材料一式3份,其中《經費預算書》一式6份。
?
聯系人:李振祥? 電話:0551-2657892? 傳真:0551-2654531
電? 郵:[email protected]
地? 址:合肥市巢湖路287號? 郵編:230001
?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
附件1:?????? ?? 2006年度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重點支持領域及合作重點一覽表(專項經費部分)?
序號 |
領域 |
合作重點 |
重點研發內容 | |
1 |
人口健康 |
中醫藥創新與國際化 |
開展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及中醫經驗傳承與挖掘,研究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病與養生保健作用,研究中醫藥診療、評價技術與標準,發展現代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制造技術,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中藥資源,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研究 | |
2 |
? |
先進醫療設備關鍵技術 |
研究數字化、微創關鍵技術,開發數字化影像診治設備和人體功能狀態檢測分析儀器 | |
3 |
心腦肺血管系統疾病防治 |
研究開發心腦血管病早期預警和診斷、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規范化、個性化和綜合治療關鍵技術與方案,提出對代謝綜合癥進行綜合檢測及控制的有效方案 | ||
4 |
重大新藥創制 |
研究化學藥和生物藥新靶標識別和確證、新藥設計,以及藥物大規模篩選、制備和藥性預測關鍵技術 | ||
5 |
能源技術 |
磁約束核聚變 |
研究聚變堆等離子體加熱技術、加料技術、電流驅動技術、診斷技術、控制技術以及聚變堆包層技術、材料技術、排灰技術、磁體技術、真空技術、低溫和超導技術等 | |
6 |
? |
重型燃氣輪機 |
掌握壓氣機技術,以及燃燒室設計試驗技術,重型燃機制造、系統集成、安裝調試運行技術,建成設計試驗平臺,完成實驗電站 | |
7 |
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技術 |
開發煤氣化及催化相關技術和系統優化設計、控制與試驗技術。完成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工業實驗,結合煤化工工程,形成關鍵技術產業示范 | ||
8 |
潔凈煤技術 |
開發高效潔凈燃燒、燃煤污染控制技術,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發展大型超超臨界電站和大型空冷電站。推進潔凈煤發電,發展大型循環流化床電站,啟動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 | ||
9 |
太陽能開發利用技術 |
研究太陽能光伏發電和熱利用技術。光伏電池的主要產品有晶體硅電池和薄膜電池,以及逆變器、控制器和蓄電池。太陽能熱利用包括太陽能熱發電、太陽能生活熱水、太陽能建筑、太陽能制冷與空調、太陽能海水淡化技術等 | ||
10 |
分布式供能技術 |
研究微小型燃氣輪機、燃料電池、可再生能源混合動力系統集成技術,儲能技術、制冷(熱)技術、微型電網技術 | ||
11 |
快中子試驗堆 |
完成快中子實驗快堆的建設、調試并達到臨界,開展運行調試相關研究 | ||
12 |
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 |
研究制氫、儲氫、運輸和利用技術,開發固體氧化物、質子交換膜、熔融碳酸鹽和醇類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以及其他新型燃料電池技術 | ||
13 |
資源環境技術 |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技術 |
研究開發重點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與技術集成示范,開發大氣復合污染的區域監測、污染物控制和空氣質量綜合調控技術等 | |
14 |
? |
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技術 |
研究高效環境生物技術,高級物化處理技術,污染控制生物與物化組合技術,環境污染治理新型藥劑和材料。 | |
15 |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
研究開發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系統 | ||
16 |
生態環境保護與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 |
研究退化生態區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技術,生態環境安全性評價,全球環境變化應對技術等 | ||
17 |
高精度勘探與鉆井設備 |
開發自動垂直鉆井系統、欠平衡鉆井和氣體鉆井、地質導向鉆井、超深井鉆井和膨脹管等先進鉆井技術與裝備,以及連續油管和隨鉆測量等配套技術 | ||
18 |
海水淡化綜合利用技術 |
研究大型海水淡化技術及綜合利用研究與示范 | ||
19 |
水污染防治技術 |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技術與示范,安全飲用水核心技術研發等 | ||
20 |
信息技術 |
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 |
開發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終端與應用技術 | |
21 |
? |
自組織網絡與通信技術 |
研究自組織傳輸、計算與存儲、重構等技術,多網多制式自組織綜合管理與應用技術 | |
22 |
虛擬現實技術 |
重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應用于醫學、娛樂、藝術與教育及工業制造管理等多個相關領域的虛擬現實技術和系統 | ||
23 |
高效能可信計算機 |
開展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究,包括制造與應用能力的研究,并行算法的研究和相關軟件的開發 | ||
24 |
Soc設計平臺及關鍵技術 |
研究SoC設計方法及其關鍵支撐技術,SoC 關鍵芯片及IP 核開發,嵌入式CPU 開發和SoC 設計平臺技術 | ||
25 |
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及制造技術 |
開發60納米至45納米高速、低功耗芯片和新型硅基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技術,核心集成電路裝備技術 | ||
26 |
新一代高可信互聯網 |
研究可提供安全、可信、有質量保證的新一代高可信互聯網,包括具有開放性和高可信性互聯網體系架構及其支撐技術的研究 | ||
27 |
新材料技術 |
新材料技術(集成電路配套材料) |
研究SOI外延材料、硅鍺材料(SiGe/Si)外延材料等Si基材料,砷化鎵材料、發光二極管外延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等光電子材料,光刻膠、高純試劑等精細化工材料及封裝材料等 | |
28 |
? |
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 |
研究開發以熔融還原和資源優化利用為基礎,集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和社會廢棄物再資源化三大功能于一體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開發二次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冶金過程煤氣發電和低熱值蒸汽梯級利用技術 | |
29 |
高性能膜材料及制備技術 |
研究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滲透膜,廢水與廢氣處理等領域以及天然氣凈化等領域氣體膜分離膜,微濾和超濾膜等膜材料及制備技術 | ||
30 |
材料設計與先進制備技術 |
研究材料的設計、評價、標準與先進制備加工技術,基于新原理的材料制備工藝,以及材料的多功能復合集成技術 | ||
31 |
高效能源材料技術 |
研究太陽能電池相關材料及其關鍵技術、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技術、高容量儲氫材料技術、高效二次電池材料及關鍵技術、超級電容器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發展高效能量轉換與儲能材料體系 | ||
32 |
新一代平板顯示技術 |
發展高清晰度大屏幕顯示產品,開發有機發光顯示、場致發射顯示、激光顯示等各種平板和投影顯示技術,建立平板顯示材料與器件產業鏈 | ||
33 |
高性能結構材料(鋁鎂鈦合金、復合材料) |
研究超級結構材料制備與加工技術,高比強、高比模、耐高溫結構材料,輕質新型高性能合金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核電站用特種關鍵材料,大型結構件等關鍵材料的制備、成型和應用技術 | ||
34 |
生物醫用材料 |
研究納米生物藥物釋放系統和組織工程等技術,開發人體組織器官替代等新型生物醫用材料 | ||
35 |
智能材料與結構技術 |
研究智能材料制備加工技術,智能結構的設計與制備技術,關鍵設備裝置的監控與失效控制技術等 | ||
36 |
新一代光電信息材料及特種功能材料 |
研究光電信息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高密度信息存儲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環境友好材料等特種功能材料制備與應用技術 | ||
37 |
現代農業 |
農產品生境控制與質量分子檢測技術 |
研究微生物原位降解、生物吸附和富集、有害生物分子調控、化學污染物在線檢測及其機體響應分子檢測等前沿技術,建立農業環境污染控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分子檢測技術體系 | |
38 |
? |
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 |
研究開發農田數字信息快速獲取與設備,重大農情監測預警系統,農業信息標準化等 | |
39 |
林業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
研究林業生態建設關鍵技術,建立林業生態工程動態監測與效益評價技術 | ||
40 |
農業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 |
研究微生物原位降解、生物吸附和富集及有害生物分子調控等技術,農業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 | ||
41 |
奶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
研究胚胎工程技術,培育優質奶牛,研制奶業生產、加工綜合配套技術和新產品 | ||
42 |
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 |
重點圍繞糧油、果蔬、畜禽水產等農產品,進行產業化技術開發和深加工,開展農產品評價和檢測新技術研究 | ||
43 |
現代交通 |
高效運輸技術與裝備 |
研究開發重載列車,大馬力機車,特種重型車輛,低空多用途通用航空飛行器、高黏原油及多相流管道輸 | |
44 |
? |
高速磁懸浮交通技術 |
開發車輛的總體設計、車輛子系統的集成、車輛輕型化及車輛高速運行安全診斷技術等 | |
45 |
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
開發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和信息資源共享技術,現代物流技術,城市交通管理系統、汽車智能技術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統 | ||
46 |
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 |
開發交通事故預防預警、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運輸工具主動與被動安全技術,交通運輸事故再現技術,交通應急反應系統和快速搜救等技術 | ||
47 |
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 |
研究開發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整車設計、集成和制造技術,動力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汽車計算平臺技術,高效低排放內燃機、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部件技術,新能源汽車實驗測試及基礎設施技術等 | ||
48 |
先進制造 |
制造業信息化集成技術與系統 |
研究開放控制系統及先進控制技術,新型、智能傳感器技術,制造執行系統,工業通信技術,工廠綜合自動化系統成套技術,制造過程物流與倉儲技術等。 | |
49 |
? |
智能機器人技術 |
研究智能機器人的設計方法、制造工藝、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集成等共性基礎技術 | |
50 |
射頻標簽(RFID)技術 |
研究射頻標簽的芯片設計、封裝工藝、數據管理、系統集成軟件和測試等核心技術,開發芯片、標簽等系列產品,形成技術體系和公共應用管理服務體系 | ||
51 |
極端制造技術 |
研究微納機電系統、微納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統制造和強場制造相關的設計、制造工藝和檢測技術 | ||
52 |
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制造技術 |
研究開發綠色流程制造技術,高效清潔并充分利用資源的工藝、流程和設備,相應的工藝流程放大技術,基于生態工業概念的系統集成和自動化技術,流程工業需要的傳感器、智能化檢測控制技術、裝備和調控系統。開發大型裂解爐技術、大型蒸汽裂解乙烯生產成套技術及裝備,大型化肥生產節能工藝流程與裝備。 | ||
53 |
生物技術 |
生物信息與生物計算技術 |
建立面向應用的生物信息技術支撐體系,在生物數據挖掘算法、知識發現技術、生物系統模擬和相應分析軟件開發方面取得原創性成果 | |
54 |
? |
基因操作和蛋白質工程技術 |
研究基因的高效表達及其調控技術、染色體結構與定位整合技術、編碼蛋白基因的人工設計與改造技術、蛋白質肽鏈的修飾及改構技術、蛋白質結構解析技術、蛋白質規模化分離純化技術,小分子RNA干擾技術和分子診斷技術。 | |
55 |
功能基因組研究 |
以功能基因組研究為基礎,開發藥物新靶標,開發新的疾病診斷和分子分型的標記分子,開發潛在藥物 | ||
56 |
藥物分子設計技術 |
重點研究蛋白質與細胞動態過程生物信息分析、整合、模擬技術,藥物虛擬設計技術,藥物代謝工程模擬技術,計算機輔助組合化合物庫設計、合成和篩選等技術 | ||
57 |
靶標發現技術 |
研究靶標發現和確證技術,建立國人疾病分子診斷技術體系,建立標本發現技術平臺 | ||
58 |
海洋技術 |
海洋油氣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 |
研究南海深水油氣藏勘探技術,突破深水鉆井、采油、工程和安全保障等技術,形成深水自主開發技術系列和裝備,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等 | |
59 |
? |
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技術 |
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勘探技術,突破天然氣水合物鉆井技術和安全開采技術,初步形成技術系列和裝備并開始應用,形成開展海上先導試驗的能力 | |
60 |
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技術 |
研究空中、岸站、水面、水中對海洋環境要素進行同步監測的技術,包括新型海洋傳感器監測、海洋動力環境現場監測與遙感、海洋生態環境快速檢測分析技術,發展海洋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 | ||
61 |
深海作業技術 |
研究水下運載技術,深海施工及作業裝備制造技術,發展水下能量供給、海底資源礦產開采與運輸模擬及水下監控技術 | ||
62 |
大洋海底多參數快速探測技術 |
研究高精度高分辨率海底探測技術,海底原位探測技術,高保真采樣和信息遠程傳輸技術 | ||
63 |
公共安全 |
食品安全關鍵技術 |
建立對病原微生物、農藥和獸藥殘留、化學污染物(含生物毒素)等食品危害的分析平臺,完善食品安全的綜合監測、溯源和快速預警系統 | |
64 |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 |
遙感、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應用與監測 |
研究遙感、地球空間信息系統體系與標準,航空遙感系統等 | |
65 |
? |
定位導航系統開發應用技術 |
研究衛星導航系統性能提升關鍵技術。 | |
66 |
新型遙感器 |
研究新型遙感器關鍵技術,先進觀測系統,突破遙感器組網、數據定量與智能處理核心技術 | ||
67 |
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
數字城鎮化與城鎮信息化技術 |
研究開發城鎮時空復合監測與數字模擬技術,城鎮多源異構信息的標準化處理與一體化整合集成技術,城鎮綜合性基礎信息平臺等 | |
68 |
? |
城鎮規劃與監測監控技術 |
研究開發城鎮益居性評價與監測技術,城鎮生態環境評價技術,城鎮空間資源GIS監測研究等 | |
69 |
城鎮人居生態監測與生態安全技術 |
研究開發城鎮人居生態監測與生態安全技術,室內環境質量保障技術,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術等 |
說明:本合作重點清單依據2006年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領域、“國際合作重點領域與合作國別研究”成果,合作重點遴選原則是聯合研發指數大于50的全部列入合作重點;聯合研發指數小于50或對國防安全敏感度高于80,但與國外差距大于5年的也列入合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