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頒發200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新聞獎的決定
發布時間:2005-05-26 來源: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滬科聞(2005)第002號
各新聞單位:
2004年,廣大科技新聞工作者敏銳把握上海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動態,及時、充分、生動地報道了上海大力推進科教興市主戰略的情況以及本市重大科技事件和重要科技成果,積極宣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思想,深入科技工作第一線,真實記錄了上海科技工作發展的歷史足跡,謳歌了廣大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獻身科學的崇高精神,為舉全市之力推進科教興市向縱深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為鼓舞本市科技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投身科教興市的偉大事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經上海市科學技術新聞獎評審委員會評定,下列作品獲得200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新聞獎:
《學習“領跑”——本市部分科技企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啟示》等5篇作品獲一等獎;
《為科技騰飛架“跳板”——寫在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開通之際》等14篇作品獲二等獎;
《城市精神的集聚和綻放——從雅典奧運看科教興市》等20篇作品獲三等獎。
希望廣大科技新聞工作者能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貫徹“兩個第一”思想,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以熱心普及科學知識、廣泛傳播科學思想為己任,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科技知識,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新聞作品,為推進上海城市發展的攀登、提升、超越和促進上海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上海市科學技術新聞獎評審委員會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附 件:200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新聞獎獲獎名單
序號 |
作?? 品?? 標?? 題 |
作者姓名 |
推薦單位 |
一等獎? (5個) |
|||
1 |
學習“領跑” ——本市部分科技企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啟示 |
張? 蘊 |
解放日報社 |
2 |
?申城趕制科普地圖? |
董純蕾 |
新民晚報社 |
3 |
構筑公共大平臺 ——上海科教興市的新突破 |
任? 荃 |
文匯報社 |
4 |
上海“碳天平”指向平衡點 |
王? 勇? 任? 荃 |
文匯報社 |
5 |
循環經濟讓上海GDP越來越“綠” |
吳復民? 張建松 |
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 |
二等獎? (14個) |
|||
6 |
為科技騰飛架“跳板” ——寫在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開通之際 |
汪敏華 |
解放日報社 |
7 |
一生只做一件事——陳省身給我們的啟示 |
江世亮 |
文匯報社 |
8 |
國家科技大獎為何不見企業 |
謝衛群 |
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 |
9 |
構筑公共服務大平臺 上海科教興市主戰略實現新突破 |
湯? 銘? 周? 佳 孫伯雄 |
上海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
10 |
“18條”效應6年放大500倍 |
任? 荃 |
文匯報社 |
11 |
神源、神光、神篩、神算、神譜、神芯 ——科研“六神”聚申城立神功 |
董純蕾 |
新民晚報社 |
12 |
上海新政策造就上萬“科技富翁” |
張學全? 仇? 逸 |
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 |
13 |
走出上海共繪“豐收圖” ——孫橋現代農業園區服務全國紀事 |
顧? 龍? 魯雁南 |
新民晚報社 |
14 |
中國企業,不該只是“代工者” |
徐壽松 |
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 |
15 |
科技進步一等獎幕后追蹤:發明人為何“不愜意” |
駱紅初 |
上海科技報社 |
16 |
諾獎得主上海創新業 ——“萬艾可之父”穆拉德教授在滬研發中藥 |
王? 勇? 任? 荃 |
文匯報社 |
17 |
國內首幢生態樓充滿“智慧” |
倪? 杰 |
新聞報社 |
18 |
“大視野”布局產學研聯盟 |
徐? 敏 |
解放日報社 |
19 |
華山有路? 創新為徑 ——感受科教興市的三個“瞬間” |
朱國順 |
新民晚報社 |
三等獎? (20個) |
|||
20 |
城市精神的集聚和綻放 ——從雅典奧運看科教興市 |
諸? 巍 |
解放日報社 |
21 |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上海致力優化科技創新創業“軟環境” |
湯? 銘? 孫伯雄 |
上海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
22 |
“乘數效應”下的創業傳奇 |
張? 懿 |
文匯報社 |
23 |
“頭腦”向浦東集聚 |
葉國標 |
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 |
24 |
科普實事背后的故事 |
劉康霞 |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 新聞頻率 |
25 |
“硅谷”“新竹”之后看“張江” |
曹敏潔? 嚴曉媚 魯? 寧 |
東方早報社 |
26 |
專利轉讓五百萬元??? 院士喜獲五成收益 |
汪敏華 |
解放日報社 |
27 |
新民晚報? 《新智周刊》大視野 |
丹長江 |
新民晚報社 |
28 |
建中國人自己的F1賽道 |
吳國瑛 |
上海科技報社 |
29 |
廣電變局:數字電視 |
丁? 玎? 陳? 平 |
上海電視臺財經頻道 |
30 |
“池塘”效應 ——二醫大探索高層次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 |
徐? 敏 |
解放日報社 |
31 |
上海之“腎”活力充沛 |
任? 荃 |
文匯報社 |
32 |
發展之道——上海兩院院士暢談科學發展觀 |
王? 勇? 邱德青 江世亮 |
文匯報社 |
33 |
四大技術會聚? 世界將會怎樣 ——NBIC會聚技術將實現21世紀科學技術新的復興 |
江世亮? 邱德青 |
文匯報社 |
34 |
中國科技界:直面現實 |
張詠晴 |
文匯報社 |
35 |
創新? 種源不竭源泉 ——上海市農科院發展種源農業服務全國紀實 |
張秀華 |
上海科技報社 |
36 |
上海科技界積極推進科技產業化 |
鄒一波 |
上海東方廣播電臺 新聞綜合頻道 |
37 |
上海的新潮?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兩會特別策劃) |
王? 春 |
科技日報社上海記者站 |
38 |
免疫“哨兵”換了新“兵種” |
唐? 敏 |
新民晚報社 |
39 |
讓GDP變“綠” ——第二屆環境保護技術論壇引出的話題 |
金? 柯 |
解放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