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09年度信息技術領域重大科技項目指南
發布時間:2009-04-22 來源: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為加快信息技術與產業的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圍繞國家和上海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一五”規劃以及《上海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以產業應用和民生需求為導向的信息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本指南。
一、研究專題和期限
專題一:特大型城市居民全程健康協同服務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
?。ㄒ唬?、研究目標和內容
研究目標:
以上海醫聯工程和區縣區域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為基礎,突破關鍵技術,建立區域居民全程健康協同服務平臺,在上海市級、區級、社區醫療機構進行健康協同業務聯動,并實現互聯的三級醫院和三個區縣醫療機構的服務示范,為上海衛生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內容:
1.研究臨床??瀑|控的開放技術框架和標準,建立專科醫生工作站;
2.研究數據智能控制、整合和搜索技術,提高數據質量,深度利用醫療數據,實現醫療信息的快速搜索;
3.研究基于統一健康檔案的區域健康管理引擎技術,為多個醫療機構提供業務協同服務;
4.研究區域居民全程健康協同服務模式。在市-區之間形成高危人群篩查、區域慢病管理、三級醫院出院隨訪等健康管理業務聯動示范;
5.研究區域健康服務互動接入技術,建立全程居民健康服務門戶,完成100萬用戶注冊。
(二)研究期限:
2011年5月前完成
專題二:TD-LTE系統設備研制與示范實驗網建設
?。ㄒ唬?、研究目標和內容
研究目標: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推進TD-LTE技術創新,開展基于TD-LTE標準的技術研究,研制完成TD-LTE系統設備,在上海構建TD-LTE寬帶移動多媒體示范實驗網,驗證TD-LTE網絡的可商用性。
研究內容:
1、 研究和開發滿足3GPP規范并支持示范性組網的TD-LTE基站試商用設備和統一網管平臺;
2、 研究組網應用中涉及的網絡規劃/優化方案和干擾協調/消除、多用戶調度、越區切換等關鍵技術;
3、 開展外場環境下的系統互聯互通測試和試商用性能監測分析;
4、 進一步研究智能天線增強的MIMO、協作多點傳輸和同頻組網等TD-LTE增強技術和后續演進技術。
?。ǘ⒀芯科谙?/p>
2010年12月前完成
二、申請條件
1、專題一:項目申報的牽頭單位須具備協調上海醫聯工程數據整合共享事務能力,參與單位應包括示范區縣的衛生管理部門以及在醫療信息領域具備較強技術實力和基礎的單位。
2、專題二:項目申報的牽頭單位須承擔相關的國家專項,在無線通信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有一定基礎的企業。
3、申報單位應具備實施項目研究必備條件。
4、申請項目必須有較好的前期研究基礎,鼓勵產學研聯合申請,多家單位聯合申請時,應在申請材料中明確各自承擔的工作和職責,并附上合作協議或合同。
5、國內外合作項目必須有合作協議或授權協議,涉及許可研究、專利等,申報時需附許可研究批件復印件、有關知識產權批件復印件等。
6、所有附件要求上傳到網上。
三、申請方式
1、本指南公開發布。凡符合課題制要求、有意承擔研究任務的在上海注冊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從“上海科技”網站()上進入“在線受理科研計劃項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載相關表格《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課題可行性方案(2009版)》,按照要求認真填寫。
2、課題責任人年齡不限,鼓勵通過課題培養優秀的中青年學術骨干。課題責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員,同期參與承擔國家和地方科研項目數不得超過三項。
3、已申報今年市科委其它類別項目者應主動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復申報不予受理。
4、每一課題的申請人可以提出不超過2名的建議回避自己課題評審的同行專家名單(名單需隨課題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課題申請起始日期為2009年4月23日,截止日期為2009年5月14日。課題申報時需提交書面可行性方案一式3份,并通過“上海科技”網站在線遞交電子文本1份。書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時間為2009年5月10日至14日,每個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書面文件請采用A4紙雙面印刷,普通紙質材料作為封面,不采用膠圈、文件夾等帶有突出棱邊的裝訂方式。
6、網上填報備注:
(1)登陸“上??萍肌本W(http://stcsm.sh.gov.cn/),進入網上辦事專欄;
(2)點擊《科研計劃項目課題可行性方案》受理并進入申報頁面:
-【初次填寫】轉入申報指南頁面,點擊“專題名稱”中相應的指南專題后開始申報項目(需要設置“項目名稱”、“依托單位”、“登錄密碼”);
-【繼續填寫】輸入已申報的項目名稱、依托單位、密碼后繼續該項目的填報。
?。?)有關操作可參閱在線幫助。
四、聯系方式
書面資料送達地址:上海市北京東路668號科技京城G區7樓(郵政編碼:200001),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信息技術領域項目管理中心)
聯系人:董欣宇(53083026-207)、陸斐(53083026-322)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200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