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福利一区三区-福利一区视频-福利在线网址-妇女激情毛片-干干干操操操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政策信息 > 關于發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關于發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4-05-08 來源: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滬科指南〔2024〕2號

各有關單位:

  

  為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項目申報指南。

  

  一、征集范圍

  

  專題一、科技傳播隊伍建設與能力提升

  

  方向1.科技傳播理論研究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4項。

  

  研究內容:以項目負責人為核心,集聚專業力量和相關資源,建立一支能夠持續產出有影響力的科技傳播理論研究成果的隊伍。梳理并調研國內外科技傳播相關研究,研究國內外科技傳播前沿理論和模型、科技傳播發展規律和公眾參與科學行為,并剖析其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考核指標:1.項目組為相關領域專業人才組成不少于10人的跨界融合的科技傳播專家隊伍,舉辦科技傳播專業學術研討活動不少于4次,需有在國內外科技傳播學術組織任職的專家學者參加。

  

  2.培養科技傳播方向中級職稱及以上科普人才不少于3人,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科技傳播研究成果不少于5項。

  

  3.面向全市相關專業人群開展能力培訓,參與人數不少于500人。編寫相關理論研究方法指南不少于1部并應用于培訓會等。

  

  4.公開出版一套(本)相關主題書籍。

  

  申報主體要求:高校、科研院所,需提供科技傳播理論研究學術成果。

  

  方向2.科技傳播專業課程設置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6項。

  

  研究內容:面向全日制高校學生以及在職教育培訓學員,開發科技傳播素質教育課程,提升科技傳播研究與實踐能力。課程課件須將科技傳播前沿理念、科普表達技巧、科技成果可視化實踐、科普作品創制方法等內容融會貫通,將文案教學、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環節有機結合。

  

  考核指標:1.課程不低于24個課時,每課時不低于40分鐘,課程課件成果包括教案、教學PPT、短視頻、課程實錄。課程線上推廣(累計網絡點擊量)不低于10萬人次。

  

  2.明確本單位的1個線下教學實踐點。線下實踐教學不低于24個課時,參與總人數不少于1000人次。

  

  3.舉辦科技傳播能力建設相關主題活動不少于4場,線上線下參與總人數不少于1萬人次。

  

  4.公開出版一套(本)科技傳播相關主題書籍或教材。

  

  申報主體要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具備招錄在職教育培訓學員資格的事業單位。已有“科技傳播能力體系建設”在研項目的單位不接受申報。

  

  方向3.科創教育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8項。

  

  研究內容:基于申報單位已有的科創教育品牌,建立以項目負責人為核心的科普隊伍,隊伍涵蓋各行各業專家,實現科技、教育、藝術、心理等領域的跨界資源融合與匯聚,持續打造有影響力的科創教育品牌,充分研究和運用高新技術針對各類群體開展校外科創教育活動。針對特定群體的科創教育和科技知識終身學習的作用等方向開展研究,總結并發布科創教育相關經驗規律。

  

  1.項目組為不少于20人的跨界融合的科創教育隊伍,每位項目組成員需參加線下研討會或培訓會不少于1次。每年需舉辦不少于2次科創教育沙龍等專業研討會。

  

  2.研究總結相關學科或特定人群相關科普經驗規律并發表研究成果。

  

  3.培養科技傳播方向中級職稱及以上科普人才不少于3人。

  

  4.通過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牽頭與6家及以上本領域單位合作,面向合作單位、全市科學老師、科技輔導員等專業人群開展能力培訓,線上線下參與人數不少于500人次。編寫并發布行業內科創教育行動指南不少于1部,并應用于培訓會等。

  

  5.策劃實施線下科普活動不少于10場,單場活動時長不低于90分鐘,線下活動受眾不低于2000人次。“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普活動。

  

  申報主體要求:經市科委發文認定的上海市“示范性科普場館”和“基礎性科普基地”,以及取得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的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可以申報。

  

  方向4.健康科普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8項。

  

  研究內容:基于申報單位已有的健康科普品牌,建立以項目負責人為核心的科普隊伍,隊伍涵蓋各行各業專家,實現科技、衛生、藝術、心理等領域的跨界資源融合與匯聚,持續打造有影響力的健康科普品牌,研究方向為疾病預防、早期診斷、早期干預與治療。充分研究和運用高新技術來開展健康科普實踐,總結并發布健康科普相關經驗規律。

  

  考核指標:

  

  1.項目組為不少于20人的跨界融合的健康科普隊伍,每位項目組成員需參加線下研討會或培訓會不少于1次。每年需舉辦不少于2次健康科普沙龍等專業研討會。

  

  2.研究總結單一疾病或特定人群相關科普經驗規律并發表研究成果。

  

  3.培養科技傳播方向中級職稱及以上科普人才不少于3人。

  

  4.通過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牽頭與10家及以上本領域單位合作,面向合作單位以及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業人群開展科普能力培訓,線上線下參與總人數不少于5000人。編寫并發布行業內健康科普行動指南不少于1部,并應用于培訓會等。

  

  5.策劃實施線下健康科普活動不少于10場,單場活動時長不低于90分鐘,線下活動受眾不低于2000人次。“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普活動。

  

  申報主體要求:

  

  三級甲等醫院、市級公共衛生機構可以申報。項目負責人或申報單位持有健康科普賬號單一平臺粉絲量超過50萬。

  

  限項規則:同一單位同專題限申報一項。

  

  專題二、優質科普作品創制及推廣

  

  方向1.科技成果類科普圖書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8項。

  

  研究內容:出版并推廣科普圖書不少于1本,要求圖文并茂,并圍繞圖書涉及的科技知識創制延伸科普作品并實施推廣。圖書及科普作品內容聚焦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關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重要科技成果。

  

  考核指標:

  

  1.由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主編,圍繞圖書展開延伸內容創制及推廣,線上推廣(累計網絡點擊量)不低于20萬人次。

  

  2.線下舉辦相關活動不少于6次,其中新書發布會不少于1次。在市科委指定地點展示不低于2場。

  

  3.圖書發行量不低于10000冊。

  

  申報主體要求:應滿足以下條件:

  

  1.申報單位為出版機構,并提供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項目申報推薦函。

  

  2.申報單位需持有申報圖書的版權。

  

  方向2.科技類現實題材網絡文學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3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2項。

  

  研究內容:科技類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創作發表與出版推廣。內容聚焦上海重大科技成果、科學前沿最新進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以生動的創新故事,豐滿的人物形象,展現創新歷程的深厚內涵與精神印記。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重科學事實,科學原理表述準確,兼顧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

  

  考核指標:1.作品在國內具有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的文學平臺發表,初次發表時間不得早于項目執行日,須包括科學性審查環節。作品總字數不低于20萬字。

  

  2.作品公開出版,出版單位為具有圖書出版許可證的本市出版社。

  

  申報主體要求:應滿足以下條件:

  

  1.在本市注冊的具備國內網絡文學平臺(取得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的法人單位,并提供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項目申報推薦函。

  

  2.作者須與申報單位簽訂定向創作協議。

  

  方向3.新媒體科普視頻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2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12項。

  

  研究內容:面向青年群體創制新媒體風格系列科普中長視頻并組織推廣,重點支持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從社會熱點和公眾關切入手,科技知識密度高,通過情感價值的傳遞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有較高可看性。

  

  考核指標:

  

  1.節目單期時長在6分鐘以上,總節目數不少于2期。制作節目配套推文不少于2期。做好科學性審查,引用數據、理論等需引用文獻或標注來源。

  

  2.與知名新媒體科普視頻制作者合作創制并利用其賬號共同宣傳推廣,節目總播放量不低于100萬人次。

  

  3.“上海科技節”期間,須在市科委指定平臺發布作品不少于1期。作品須參加上海市及國家相關比賽。

  

  申報主體要求:

  

  高校、科研院所、經市科委認定的上海市科普基地可以申報,須與知名新媒體科普視頻創作者合作,并提供相關證明。要求合作賬號單一平臺粉絲數不低于20萬。

  

  方向4.上海科技獎勵獲獎成果科普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3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3項。

  

  研究內容:2022年以來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中自然科學類、技術發明類、科技進步類等科技成果的科普內容創制與宣傳,集中宣傳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成果。內容兼具科學性、新穎性、可讀性,通俗易懂,圖文并茂。

  

  考核指標:

  

  1.項目執行期內,創制圖文或微視頻等科普作品每月不少于1篇(部)。

  

  2.作品除在申報主體的報紙、APP平臺推廣外,還須在其他五種以上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線上推廣(網絡累計點擊量)不少于300萬人次。

  

  申報主體要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且沒有在研的“科技獎勵獲獎成果的科普宣傳”項目。

  

  1.榮獲“中國百強報刊”榮譽的新聞出版單位;

  

  2.至2023年12月31日前擁有移動客戶端(APP)且用戶下載量達100萬以上的法人單位(須提供相關證明)。

  

  方向5.科普產品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2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6項。

  

  研究內容:明確并聚焦一個科技領域,從公眾需求點出發,以市場為導向,開發一套科普產品并配套相關科技課程及操作說明。開發科學小實驗并開展線下實踐教學、線上推廣,最終形成上市的科普商品。

  

  考核指標:1.遴選并確定不少于1套科學實驗包(盒)、科學展教具、實驗裝置等類型的科普產品雛形小樣,進一步開發優化。

  

  2.產品內含不少于4個相關科學知識主題,每個主題配套互動科學實驗不少于1個,講解相關科技知識、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并做好科學性審查。制作產品配套多媒體課程,項目成果包括實驗配方、產品終樣、多媒體課程等。

  

  3.開展科普產品線下推廣服務不低于6場次,參與總人數不少于300人次,其中在市科委規定場次服務不低于3次,向公眾免費發放科普產品不少于500套且免費發放產品成本不低于10萬元。“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普活動。

  

  4.形成書面總結報告1份。項目成果需在科普交易專板掛牌,完成科普產品的后續交易。上市產品相關備案時間在立項時間之后。

  

  申報主體要求:申報主體需提交科普產品雛形小樣,并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之一:

  

  1.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經市科委認定的上海市科普基地,需與產品設計生產相關企業合作申報(須提供相關證明);

  

  2.產品設計生產相關企業可以申報,需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經市科委認定的上海市科普基地相關科學團隊合作申報(須提供相關證明)。

  

  專題三、產學研協同科普

  

  方向1.“一區一特”區域特色科普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10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2項。

  

  研究內容:根據區域特點和建設要求對區域特色科普集群或平臺進行整體性規劃,推動建立多地、多部門聯動機制,形成相關領域相互帶動促進的融合發展局面。

  

  考核指標:

  

  1.創建至少1家市級科普基地。

  

  2.集聚本區域5家以上科普相關企業,推動建立特色科普產業集群。

  

  3.結合區域特色和題材特征,形成區域特色科普品牌。線上推廣(累計網絡點擊量)不低于20萬人次。

  

  4.項目產出成果不少于3項,在“滬科普”科普交易專板等科普交易平臺掛牌并完成成果轉化交易。

  

  申報主體要求:申報單位須通過所屬區科委(協)推薦,并給予不低于1:1的配套資助。每個區可推薦1個項目,已有“‘一區一特’科普能力提升”在研項目的區不可推薦。

  

  方向2.學會科普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6項。

  

  研究內容:打造學會科普品牌,開展相關學科領域以及交叉學科領域知識的普及,策劃學會科普活動方案,發動學會成員單位廣泛參與實施。科普品牌特色鮮明,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兼具科學性、專業性、趣味性,貼近百姓現實需求。

  

  考核指標:

  

  1.舉辦系列線下活動不少于12次,參與人數不低于2000人次。

  

  2.制作符合新媒體風格的主題科普長視頻不少于10個,每個6分鐘以上,總播放量不低于50萬人次。

  

  3.制作6課時以上課程課件1套,每課時需包含兩個科學互動實驗,線下教學受眾不低于500人次。

  

  4.圍繞本領域,梳理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編寫面向學會行業領域內從業人員的科技傳播行動指南或指導手冊不少于1套,研究總結相關經驗規律并發表研究成果。

  

  5.“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普活動。

  

  申報主體要求: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學會、協會、研究會。

  

  2.提供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項目申報推薦函。

  

  3.沒有在研的“學會科普活動”項目。

  

  方向3.公眾參與科學研究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擬資助不超過8項。

  

  研究內容:提出公眾參與科學研究課題,設計研究形式并做好宣傳推廣。由明確的科學問題驅動,通過公眾參與者與科學家一同設計課題、收集和分析數據等,最終由科學家組織帶領公眾共同回答具體的科學問題,從而產生新知識或新理解,促進非職業科學家、科學愛好者和志愿者等公民科學家直接參與科研活動,打造公眾直接參與科學研究新范式。

  

  考核指標:

  

  1.基于一項適合公眾參與的在研科研課題,研究制定公眾參與科學研究項目實施方案,公眾應參與項目設計、數據收集、數據核查和清洗、報告撰寫等相關過程。

  

  2.創建一個可持續的公眾參與科學的特色活動平臺并做好平臺建設。招募參與的志愿者人數需超過500人,做好志愿者的組織培訓和數據管理等工作。

  

  3.舉辦項目成果普及系列活動不少于3次,線上線下參與總人數不低于10萬人次。

  

  4.做好數據共享和發布工作,發表或公布相關數據信息、研究報告等。研究總結報告內容須包括公眾參與科學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規律經驗、數據質量、參與者的獲益、對社會及政策的影響等。

  

  5.發表項目研究成果不少于1項,須在項目研究成果和出版物中署名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群,并標明其貢獻。

  

  6.“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普活動。

  

  申報主體要求:需提供本項目依托的科研項目立項證明,本項目負責人為該科研項目的項目負責人。需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

  

  1.高校、科研院所,需與企業、民辦非法人單位、經市科委認定的上海市科普基地合作申報(需提供相關證明);

  

  2.企業、民辦非法人單位、經市科委認定的上海市科普基地,需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申報(需提供相關證明)。

  

  方向4.青少年科創教育培養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3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6項。

  

  研究內容:明確一個學科領域,面向合作初中、高中等青少年群體開展該學科領域的科創教育一體化培養工作,探索并制訂相關培養機制,打造區域性科創教育聯合體。

  

  考核指標:1.結合申報主體特色學科領域,通過簽訂協議等方式,與某一個行政區內的高中、初中各不少于2所開展合作,包括科創后備人才初高中接續培養、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創建等。項目覆蓋學生群體不少于200名。

  

  2.須向合作中學各配備一名科學副校長,由正高級職稱的課題組長兼任,培養機制和聘任期不少于3年。

  

  3.在合作中學定期開展科普課程實踐,每學期不少于4節科普課程,每節課不少于3個科學互動實驗或實踐。

  

  4.為合作中學制訂青少年科創培養方案,包括不少于10個科學探究課題方向。

  

  5.為合作中學相關科技教師、科技輔導員提供不少于4次培訓,制定科技老師工作考核與交流機制。

  

  6.總結科創教育一體化培養、科學素養提升相關經驗和規律,形成研究報告不少于1份。

  

  7.“上海科技節”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節”期間開展活動。

  

  申報主體要求:

  

  高校、科研院所,申報學科應建有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提供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項目申報推薦函。

  

  方向5.創新型科技傳播活動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萬元。擬資助不超過4項。

  

  研究內容:策劃實施創新型科技傳播活動,基于可借鑒的活動模式,總結相關經驗并開展研究,打造公眾端與科學端雙向互動的實踐新標桿。策劃的科技傳播活動模式在國內具有開創性,在內容策劃、活動形式、參與聚合、平臺建設、傳播途徑等方面至少體現三處模式創新,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考核指標:

  

  1.舉辦系列線上或線下活動不少于10次,引導公眾充分參與科學互動。活動推文或短視頻須進行線上推廣。活動要求累計線上線下參與人次不低于50萬人次。

  

  2.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科技傳播特色活動平臺或運營組織,培養一支科技傳播隊伍。

  

  3.總結科技傳播實踐經驗,研究科技傳播規律并發布有關成果。

  

  4.“上海科技節”和“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普活動。

  

  方向6.科技發展重點和政策傳播

  

  執行期限:2024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每項資助額度100萬元。擬支持不超過2項。

  

  研究內容:加強國家科技發展重點方向和重要科技創新政策傳播,打造硬科技與軟科學傳播協同發展模式,引導社會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發揮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創造良好氛圍。

  

  考核指標:1.創制針對國內外科技前沿熱點、國家和上海科技發展重點方向的科普性文章,每月不少于15篇。

  

  2.創制解讀國家重要科技戰略政策、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相關戰略政策的原創文章,每月不少于10篇。

  

  3.創制6分鐘以上新媒體科普視頻不少于20期,傳播量不低于10萬。

  

  4.舉辦圍繞國內外科技熱點、科技創新重點方向或科技創新政策的沙龍活動不少于20場,全年參與人數不少于500位。

  

  5.總結品牌建設和重點活動舉辦的經驗規律并形成研究報告不少于1份。

  

  申報主體要求:申報單位為科研院所,有參與制訂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或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規劃的研究基礎,需提供立項等相關證明;持有科技創新政策解讀、前沿科技普及等科技傳播賬號矩陣,持續運營不少于5年,全網傳播量不低于2000萬;主辦科普期刊不少于1本,近三年的年發行量不低于5萬冊。

  

  二、申報要求

  

  除滿足前述相應條件外,還須遵循以下要求:

  

  1.項目申報單位應當是注冊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已作具體要求除外),具有組織項目實施的相應能力。

  

  2.對于申請人在以往市級財政資金或其他機構(如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項目基礎上提出的新項目,應明確闡述二者的異同、繼承與發展關系。

  

  3.所有申報單位和項目參與人應遵守科研誠信管理要求,項目負責人應承諾所提交材料真實性,申報單位應當對申請人的申請資格負責,并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內容的項目申請。所有申報單位和項目參與人應遵守科技倫理準則。擬開展的科技活動應進行科技倫理風險評估,涉及科技部《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國科發監〔2023〕167號)第二條所列范圍科技活動的,應按要求進行科技倫理審查并提供相應的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材料。所有申報單位和項目參與人應遵守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相關法規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規定。

  

  4.申報項目若提出回避專家申請的,須在提交項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時,上傳由申報單位提供公函提出回避專家名單與理由。

  

  5.已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市科委科技計劃在研項目2項及以上者,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

  

  6.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應當真實、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經費管理的有關要求。

  

  7.本指南同一申報單位不得申報超過2項。

  

  8.科普出版作品須提供完整的創作提綱和部分文本。

  

  9.需配合參加市科委舉辦的科技傳播活動。

  

  三、申報方式

  

  1.項目申報采用網上申報方式,無需送交紙質材料。請申請人通過“上海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統”(svc.stcsm.sh.gov.cn)進入“項目申報”,進行網上填報,由申報單位對填報內容進行網上審核后提交。

  

  2.項目網上填報起始時間為2024年5月15日,截止時間(含申報單位網上審核提交)為2024年6月3日

  

  四、評審方式

  

  專題一、專題三采用第一輪通訊評審、第二輪見面會評審方式。

  

  專題二采用一輪通訊評審方式。

  

  五、立項公示

  

  將向社會公示擬立項項目清單,接受公眾異議。

  

  六、咨詢電話

  

  服務熱線:8008205114(座機)、4008205114(手機)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2024年5月8日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傳真:0435-3213171 電話:18801213919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新華大街1003號(通化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舉報電話:0435-5112631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備案號ICP備18003140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影院 | 91视频懂你更多 |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 91热在线观看精品 | 18成人片黄网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国产黄色一级网站 | 成人国产一区 | 99偷拍盗摄偷窥精品视频 | 69国自产在线老师啪不卡 | 成人在线偷拍自拍视频 | 久久免费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激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白浆流出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 | 国产欧美日韩主播在线观看 | 日本不卡精品免费在线 |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国产aⅴ一二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aⅴ一区 | 欧美成在线观看 | 美国一级黄色毛片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 丰满少妇一级特黄大片 | 国产三级不卡在 |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一区二区三 | 国产无码片 |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一区第一页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成人精品午夜无码 | 青青草国产在现线免费 | 欧美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91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91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2025好看的国产剧推荐 | 欧美成人精品区综合A片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