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隔離衣主體(1)、氣囊束腰帶(2)、氣囊束頸帶(3)、氣囊束手帶(4)、氣囊束腳帶(5)、控氣裝置(6)、卡條盤(7)、連接條(8)和對接條(9);所述氣囊束腰帶(2)、氣囊束頸帶(3)、氣囊束手帶(4)、氣囊束腳帶(5)分別位于所述隔離衣主體(1)所對應的腰部、頸部、手腕部、腳腕部的外側,所述控氣裝置(6)位于氣囊束腰帶(2)前側面左側,控氣裝置(6)的右側設有電源倉(64),所述電源倉(64)外表面處設有控氣鈕(63),所述控氣鈕(63)的右側設有卡條控制鈕(66),控氣鈕(63)與控氣裝置(6)連接,所述卡條盤(7)位于隔離衣主體(1)的頭部后表面,所述隔離衣主體(1)背部設有用于穿脫的開合卡條,所述開合卡條分為連接條(8)和對接條(9),所述連接條(8)和對接條(9)分別通過滑塊(102)與氣囊束腰帶(2)后表面上端的兩個軌道槽(10)連接,所述軌道槽(10)內設有伸縮氣囊(101),所述伸縮氣囊(101)與滑塊(102)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條(8)和對接條(9)分別設有相匹配的凸塊(81)和凹槽(91),所述凸塊(81)前端設有氣囊卡條(82),所述凸塊(81)與連接條(8)連接處設有控氣閥(84),凸塊(81)兩側的連接條(8)壁上各設有一個磁石A(83),所述凹槽(91)呈倒T型,凹槽(91)兩側的對接條(9)壁上各設有一個與磁石A(83)匹配的磁石B(92);所述控氣裝置(6)上設有進氣口(61)和出氣口(62),控氣裝置(6)通過連接管(65)與氣囊束腰帶(2)、氣囊束頸帶(3)、氣囊束手帶(4)、氣囊束腳帶(5)和伸縮氣囊(101)連接,所述氣囊卡條(82)通過控氣閥(84)與連接條(8)和伸縮氣囊(101)連通,所述卡條控制鈕(66)與控氣閥(84)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軌道槽(10)上頂面兩端各設有一個活動密封板(103)。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倉(64)內置電池為鋰電池。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醫用隔離衣的面料為多層結構,從上到下依次為防護層(11)、防輻射層(12)和面料基層(13)。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護層(11)的制備方法為:將聚酰胺纖維浸軋在納米二氧化鈦水分散液中,溫度維持在45-52℃,然后降溫至34-37℃后,按體積比為1:(115-140)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加入納米二氧化鈦水分散液中,超聲分散2-3min,所述浸軋時間為15-25min,所述的納米二氧化鈦的粒徑為10-15nm。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輻射層(12)為均勻填鋪在防護層(11)和面料基層(13)之間的防輻射微球;所述的防輻射微球的制備方法為:按重量份數計選取以下成分:15-23份萜烯樹脂、3-7份氧化鎂、11-15份銀纖維、2-4份竹炭粉、1-2份銅粉和1-2份陶瓷粉末,將萜烯樹脂置于混合罐中以3-5℃/min速度升溫至69-72℃,然后加入銀纖維,加熱攪拌以2-3℃速度升溫至140-142℃,期間輔加超聲震蕩處理;再將氧化鎂、銅粉和陶瓷粉末研磨后混合加入,并在140-142℃下繼續保溫攪拌3-6min,以1-2℃速度緩緩降溫至94-97℃,加入竹炭粉,攪拌20-35min,使萜烯樹脂、銀纖維和其他成分混合均勻,自然冷卻至室溫,通過破碎、造粒制成防輻射微球。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基層(13)的制備方法:將基層原面料升溫至42-47℃,保溫2-3min后3s速降至12-21℃,然后迅速浸入處理液中,在30-35℃下浸泡15-35min,期間施加交變電場5-8min,所述交變電場的高電位為-200mV-1300mV,低電位為-1000mV--600mV,頻率為15-35Hz,占空比為10-45%;然后將基層原面料從處理液中取出,經過紫外輻照處理40-85s,紫外波長為365nm,輻照劑量0.005-110mW/cm2,在室溫下自然風干,最后經過85-90℃的水蒸氣下熏蒸2-3min,得到面料基層,所述處理液包括按照質量百分比計的如下原料:10-15%的納米氧化銀、2-5%的納米氧化鋁、1-2%的珍珠巖微粉、3-7%的α-烯基磺酸鈉、2-3%的檸檬酸鈉、1-2%的三醋酸甘油酯、4-6%的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余量為去離子水。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易穿戴的防輻射醫用隔離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層原面料由復合面料與純棉布上下縫制而成;所述復合面料為銀纖維和聚乙烯醇纖維混合紡織制成。
展開